13. 學理的神秘
文章作者:vincent
發表時間:2008/08/29 19:25:15
文章分類:緣起不滅
經歷了這些餘悸猶存的事件,卻仍然著迷於垂釣,是不是像「回也不改其樂」那般,「一瓢餌,一手竿,踞野溪,人不明其爽,釣也不改其迷」,垂釣本身暗藏著什麼人生的大道理或是神秘的特殊意義?至少,還有個姜子牙釣魚釣到被釣去當國師的歷史紀錄。
台灣東北角濱海的礁岸,不少英雄好漢被長浪(瘋狗浪)帶走,這是愛釣者眾所皆知的,但那些礁岸仍然常釣滿為患;有多少愛釣者知道什麼是長浪?什麼是波長?只要不被海浪捲去,什麼浪什麼波都不重要。不論是池釣、溪釣或磯釣、船釣,有多少愛釣者在乎垂釣時會碰到多少學理上的問題?
我所遇到的釣友,大多數的說法是,經驗才重要,只要釣得到魚,管它什麼學理不學理。經驗當然很重要,但經驗也不能保証一定釣得到魚,何況,每人的經驗都有不同之處,有些釣友甚至一輩子都緊抱錯誤的經驗不放;再則,過了一段時間,加上系統化的整理之後,經驗很可能就變成學理了。總而言之,釣不到魚,說什麼都是廢話,不論是學理或經驗。
龍哥愛找我去逛釣具行,互相交換對種種釣具的看法,尤其是釣竿。有次在士林其家釣具行測試一支十五尺的溪流竿,我拉著竿先(竿尾)的紅細繩,他握著釣竿手把漸漸使力提起釣竿,直到釣具行老闆哇哇大叫的地步:
「喂喂喂,你們兩個嘛卡差不多咧,沒有人這樣玩溪流竿的。」
龍哥笑著說:「我們連溪哥竿都是這樣玩的啊。」
龍哥認為,十五尺溪流竿彎到那程度,應該有兩斤的拉力了;我說,不會超過一斤。那老闆和龍哥都露出匪夷所思的表情,但龍哥一向相信我的判斷,因為我常做些實驗給他參考。在外雙溪他曾親眼看到我用一支N牌的十五~十八尺伸縮溪哥竿,釣一條六斤左右的鯉魚的情景,他也曾親自在坪林用十八尺溪哥竿拉上一條近五十公分長的竹篙頭,依此「經驗」他才高估那溪流竿的能耐。
一般手竿對水裡魚兒施加的拉力,最多也就是一斤左右,釣友們如果有興趣,不妨拿一罐600 cc的礦泉水,找一支最不心愛的、斷了不會心疼的釣竿來試試。家裡有魚池且池裡有十斤重的大魚的朋友,可以找個一斤重的鐵塊綁在大魚身上,看它能游多遠,游多久,實驗結果一定會讓人大感意外的。
四十公分長的竹篙頭,體重約一斤左右,尾鰭面積不到二十平方公分,它來回扇一次尾鰭,能產生多少推力?因為水的浮力,魚在水裡是近乎無重力狀態,它的游動(加速度)要對抗的是水的阻力,不是它的體重。可是,沒有重量並不是沒有質量,魚的質量和加速度才是釣竿要對付的。大家都知道加速度是什麼,但質量跟重量有什麼不同?只要能把魚釣起來,管它有什麼不同。
我是比較呆板的,不知道「為什麼」就不太會玩的人。換個角度來說,也許我的垂釣都是為了找尋某些「為什麼」的答案吧;僅管碰到大咬,釣到魚簍滿滿的,若沒搞清楚是什麼狀況,我也爽然若失;就算是槓龜槓得虛累累,知道是什麼原因,我也心滿意足,至少以後可以據此改進。實際上呢,釣了二十年魚,也沒找出幾個答案。
既然要釣的是魚,基本的生物學和生態學多少要瞭解一點,最起碼也要把對象魚搞清楚。釣餌是嗅覺、味覺方面的,跟化學有關;魚兒愛吃什麼跟生態與習性有關;流水、釣竿、釣線、浮標與配鉛等,則是物理學、力學方面的。真要把這些搞清楚才准釣魚,那所有釣友都是一流的學者專家了。
第一次遇到竹篙頭的大咬,是和黃醫師在芊蓁林溪,水廠上游約三百公尺的一方清潭。先前我在那個潭就零零星星釣過幾條三十公分的竹篙頭,因此聳恿黃醫師同去快樂一下,不料卻碰到大咬,兩個人半天釣了二、三十條,都是三十公分左右的同一水兄弟姐妹;這是我首次知道大竹篙頭可以數量釣。
那天的釣餌是用紅蚯蚓,水極清澈,水底我看得一清二楚,只勾一條蚯蚓,魚兒們不吃餌;勾上一大團蚯蚓,仍然不吃。勾上兩條之後,大魚就不斷地被拉上來。親愛的朋友,這是什麼道理?告訴你,沒什麼道理啦,魚兒們當時就是只愛一口吃兩條紅蚯蚓,儘管夾心是一枚小釣鉤。
黃醫師在醫學院七年的嚴格專業訓練,之後又執業多年,黃太太更是生物系出身,他的學理素養當然極高。平常時候,他是很和善親切,也很風趣的人,但碰到他的專業領域,就沒什麼妥協的餘地了。我二姐夫曾因感冒去看黃醫師,第二次回診時,黃醫師知道他沒按時吃藥,也不管他是某大公司的部長級經理兼老友的姐夫更兼自己的老友,當場訓了一頓,把他趕出診所。我二姐夫回家,乖乖地把剩餘一半的藥按時吃完,隔天晚上再去看黃醫師。
黃醫師都想不懂為何那些竹篙頭只愛一口吃兩條蚯蚓,更何況是我;那天他釣得不是很舒服,因為我們的釣法使釣餌非常拖底,浮標的魚訊不明,大半是我提醒他,魚已經吃下餌,他才揚竿作合。不是自己看到或感受到魚訊因而作合釣到的,愛釣者也不會有太多樂趣,這是什麼緣故?
現場我努力仔細觀察,事後也想破了頭,後來又自個兒去實驗幾次,不管勾幾條蚯蚓都不吃了,改用三色餌,牠們卻又來索餌;親愛的朋友,這又是什麼道理?告訴你,沒什麼道理啦,魚兒也會想要換換口味的。當大群竹篙頭聚集在釣點時,幾乎不會釣到別種雜魚,明明看到一大堆石斑和溪哥都在附近閒晃,這是怎麼回事?反之,有別種雜魚不斷上勾後,竹篙頭就漸漸不吃餌了,這又是怎麼回事?
如果垂釣的一切都能以科學來解釋,垂釣還有什麼神秘美妙可言?相對地,如果科學能解釋的,又何必把它搞得神秘兮兮?然而,垂釣只是一項休閒活動而已,為什麼非要有個解釋心裡才會舒坦?精神醫學應該能給個解釋吧;還是不要管心裡舒坦不舒坦,只要有魚可釣就好?是的話,那麼,又何必非要自己看到或感受到魚訊不可?如果真如林桑所謂的要滿足征服的欲望,那麼,這些都成了我非一一征服不可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