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. 釣禪

文章作者:vincent
發表時間:2008/07/31 19:03:15
文章分類:緣起不滅

  林桑的哲學是,釣魚就為了滿足征服的欲望。我們就這題目討論了幾次,他也說不出釣了三、四十年的魚,究竟征服了些什麼,滿足了多少欲望。我想,歸根究底,也許要征服的對象正是自己吧,將自己從釣痴群中解放出來。結識林桑是去年的事,仍然逃不出莫非定律的掌心;這也是後話。

  新店的市郊,北宜公路上有幾條岔路可通往直潭山,有座休閒魚池就位在其中一條岔路的山腰,是我以前不曾去過的魚池。今年三月的某日,蘇老師耐不住手癢且又逮到一小滴機會,兩人事先在電郵上和囉和嗦一番,當日一早就先後抵達那魚池。

  我因為轉錯了彎,眼見路是越來越陡,再走上去只有柳暗沒有花明了,車子一直殺到直潭山支脈的稜線上,遇到另一條以往去直潭山的熟路,才趕緊打手機再確認魚池位置,因此比蘇老師晚了約半個小時才到。

  這魚池的魚種和龜毛埤類似,以日本鯽魚為最大宗,其次為鯉魚,再加上若干烏鰡給好大喜爽的釣友玩玩。這一類型的休閒魚池,我很少使用傳統日本鯽的釣法,以烏鰡為對象魚的話,我也很少使用一般的烏鰡釣法。水源是山泉,水質相當清澈的魚池,我喜歡用見釣法。見釣法應是最原始的釣法之一,既方便又實用。但我很少看到使用見釣法的同好,除了愛玩飛蠅釣的釣友之外。釣技方面的問題,不是我有能力討論的,也不是我記下這些小故事的本意,另文再述。

  我和蘇老師並排坐,邊釣魚邊閒話些家常,不久,身後停車處來了一部雙B休旅車,一位年約三十出頭,高瘦的年輕釣友下車出現。他先看看釣場環境,選定釣點後,從車上搬下一個鑲著鋁邊框、將近膝蓋高的大箱子,打開箱蓋,開始在池邊水泥地上陳設他的道具。

  一直到他開始下竿釣魚,這個階段大約花了一個鐘頭。那些道具,包括打坐用的兩個墊子,一個是放雙腳的,一個是放屁股的,兩個墊子都有四支可以調整高低的腳;看他用六角扳手仔細調整墊子適當高低與水平的專心樣子,我猜測那墊子上可能附有水平儀。再加上一支別緻的遮陽傘、架竿器、手撈網,以及放置手撈網的架子等等,林林總總,有組織,有系統,看起來應是被設計為一整套的裝備。我發現蘇老師跟我一樣,看得都有點傻眼了。

  日本人為了釣日本鯽,發展出一大套的學問,到了達人崇拜症候群燒開後,這一大套學問就有如日本茶道那般,爾愛其釣吾愛其禮了。一直到那位釣友收竿且又花一個鐘頭收拾那套裝備,我一直被這個問題所困惑。當形式成了最高指導原則,內容可能也會完全形式化。

  他以一支九尺的名牌短手竿垂釣,一切動作都中規中矩,和電視節目上看到的日本鯽魚大師或什麼什麼神釣幾乎一模一樣,十分優雅;所有的細節都行禮如儀,釣棚深度連零點五公分的差距都不放過,一絲不茍,甚至連臉上的表情都好像有一定的標準,有如跳國標舞中的探戈。他盤腳打坐,釣魚如禪定,那可是我無法想像和企及的境界。垂釣如果有境界可言,又如果那境界是一條向兩頭伸展的線,可能一端是全然外放的,另一端則是全然內歛的。

  該休閒魚池當天生意還不錯,總共有十幾支釣竿的進帳。就在那位禪定的釣友右側不遠處,另有一位以十八尺重裝長手竿狂拉大烏鰡的釣友,又斷線又斷竿,東奔西跑、忙亂不堪的情景,與禪定的釣友形成強烈的對比。在我看來,兩者並沒有境界高低之分,同樣都是進入忘我之境,同樣都是禪。也許垂釣的境界是個不規則的變形蟲圓吧,那條線的兩個極端,最終可能還是在同一點上接軌了。

  我常常獨自一人在偏僻險峻的山溪蹣跚而行,也常在暗夜裡孤獨地面對廣闊的荒溪野塘,雖然手裡握著的是釣竿,眼前看到的是浮標尾那一點點的露頭,盤旋在心底的並不是魚;在追尋什麼,或是逃避什麼?也可能只是徘徊於兩者之間的一條遊魂吧。

  蘇老師下午有課,垂釣到近中午時便先行離場。我為了想看完那禪定的釣友的完整釣程,到了他將所有道具收拾完畢,我才離開。如林桑所說的,這天,我征服了自己數度想上前找那位釣友請益釣禪的冒失之舉,這座休閒魚池,後來幾經斟酌,就姑且稱為「釣禪埤」吧。

推薦到:
  • email
  • Add to favorites
  • RSS
  • Facebook
  • Plurk
  • Twitter
  • Google Bookmarks
  • MySpace
  • del.icio.us
  • StumbleUpon

|

回應此篇文章
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