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. 釣之搏(上)

文章作者:vincent
發表時間:2009/06/01 23:43:26
文章分類:非釣莫入

  大約在我國小一、二年級前,家父是嘉義東石港某艘近洋漁船的船東。那漁船主要是捕烏魚,但在烏魚季之外,當然也要捕捕別的魚種;尤其是高經濟價值的旗魚和串仔(鮪魚)。

  漁船入港後,我看著那些重逾兩三百斤的破雨傘(馬林旗魚)和更巨大的鮪魚卸下,每條的體積都有我的五六倍以上。對那些大魚,我小小的心靈充滿著敬畏。

  那艘漁船不是專鏢旗魚的船,也不是專釣黑鮪的。那些魚是土法鍊鋼釣上來的。當時,台灣漁業的延繩釣才剛起步,那船上沒有專業機器。沒有起重機式的釣竿,沒有起重機式的力轆,就是一枚大如秤勾的釣鉤,一條粗如手指的釣繩,只靠雙手把那些大魚釣上船。那樣的釣魚,才稱得上是搏魚。

  休閒性質的垂釣,就算是烏鰡池,最大的魚也就二、三十斤,對我個人而言,無所謂搏不搏。有些休閒池禁用車竿,沒有力轆可以捲過來放出去,只靠手竿和一條或長或短的橡皮筋,垂釣時你也一定早有搏魚的心理準備了。這種情況下釣到大烏鰡時,嚴格說來,也不能算是搏。因為你帶去的釣具,就是專門要對付這種SIZE以下的魚。搞到斷線斷竿,只能罵自己技藝不精,別怪說是魚太大。

  筆者此處所謂的搏魚,只特別針對一種情況;在你毫無心理預期之下,突然有超乎你釣具所能承受之重的魚上鉤。簡單舉個例吧,喜愛玩超重裝備船釣、目標是千磅以上的馬林旗魚者,無意中釣到一條四噸重的逆戟鯨(俗稱殺人鯨)時,那才是搏魚。不過,你仍然可以硬拗,說鯨魚是哺乳類,不是魚。

  二十多年前,目標尚在狂飆時速兩百尾溪哥,彼時搏的不是魚,而是自我要求,垂釣整體動作的流暢俐落、一氣呵成。偶而會有二十公分以上的闊嘴郎或石斑來報到,對硬調碳纖溪哥竿和高科技的釣線來說,那也不算搏魚,只是稍稍多花些時間而已。

  撇開船釣、磯釣和池釣不談,就說溪釣吧。我二十多年溪釣經驗中,稱得上搏的,至少三、四十次,成功率低於五成吧。說來也很愧慚,成功的大多只靠運氣,失敗的,始終都是技術不佳。

  敗得最徹底的一次是在碧潭渡船頭下游不遠的釣點。中魚的第一時間已有本能反應,準備長期抗戰了。念頭才起,耳裡只聽到「咻」一聲,眼裡看著十八尺溪哥竿在瞬間下彎到手把之上第二節,整副線組連同浮標一起跟我說再見了,更正一下,連再見都來不及說。我也沒什麼話好說,望潭興嘆而已;長期抗戰個屁啦,根本就是被秒殺!

  搏得最成功的有兩次。一次是在外雙溪,水庫下游不遠一個略呈長橢圓狀的潭,約比半個籃球場大些。那是釣友龍哥找到的釣場,連同龍哥,當天共有三位老友在場,還有一位嘴巴很吵的在地仔。一條六斤多的鯉魚,深僅兩尺之處的餐桌,在我連拐帶騙的見釣法之下,它半推半就上了我的惡當。

  上當是一回事,把它弄上岸又是另一回事了。幸好那潭的面積不大,十八尺溪哥竿的長度勉強還能應付,當然啦,少不得要在岸邊岩石草叢間跟著魚兒東奔西跑一番。這次成功卻讓我難過了幾天,原本要放回潭裡的大鯉魚,被那個很吵的在地仔很吵地苦苦索取而去,外雙溪裡從此少了一條即將修成正果的魚精。

  另一次是在坪林磨碧潭右岸(一般以溪水流向定左右岸,流向之右即是右岸),同樣都是十八尺溪哥竿,各踞一座巨石上下游兩側,和老友同釣竹篙頭,老友「不幸」釣到一條四斤多的鯉魚。怪了,老友釣到的,怎麼成了是我的搏魚?此處真正要說的不是「我的」,而是搏魚本身的過程。

  這是一場可以做為典範的搏魚,它分為三個階段:前場,中場,收場。前場主戲開演,老友作合揚竿中魚,聽那竿線發出的聲響,我知道長期抗戰的號角已吹起。根據多次失敗的經驗得知,這個階段最危險。想過得了這關,除了運氣之外,有兩個要件。第一是,釣者須立刻判斷出魚兒加速度的方向;第二是,釣者須很熟悉手持那支釣竿的彈性狀態。

  第一個要件相對應的是,釣者施力的方向不可與魚兒加速的方向正面對抗。魚兒的反射動作之快,在動物界裡數一數二,它第一時間的加速度,只在零點一、二秒內可從零加速到時速六十公里以上,移動距離超過兩公尺。正面對抗(即是一百八十度反向對拉)的結果就是立即斷線,再不然就是彎了腰的釣竿被拉直,失去彈性緩衝,結果也是斷線。你若硬撐,不願因釣竿被拉直而斷線,下場就可能是更慘烈的斷竿。

  避免正面對抗,要設法牽引魚兒加速的方向。它往左,你也要往左拉,並稍微朝岸邊的方向施力。頭部的方向被牽制,魚兒比較難以直線前進,速度會減慢,游動方向跟著改變。

  第二個要件主要是根據第一要件而定。這個階段所有的應力,都要靠釣竿的彈性來緩衝。若多給那彈性加一分力量,很可能就超過緩衝的閾值。也就是說,彈性緩衝本身有個臨界點,這個臨界點在哪裡,要靠釣者對那釣竿的熟悉程度才能得知。一超過那臨界點,斷線或斷竿就可能發生。

  前場這個階段,魚兒的動作大部分是反射性,加速度很大,移動距離或長或短,依其體形和體力而定。上鉤的魚兒會朝它認為較安全之處逃避。多數情況,那就是流心開闊處,有時則是潭的較深處,或某些特定點。魚兒對溪床的熟悉度,不是人類所能想像。成了精的大魚在索餌前,可能已擬訂了逃生路線。做得到的話,釣者也要儘可能就對釣場的認知,先大致推敲它的逃生路線;雖然人算不如天算,有算總比不算還踏實些。

  老友撐過了最危險的第一階段,但是,當天我們沒帶手撈網,老友的釣座處高度離水面有點距離,絕對起不了魚,而且他那位置腳路不佳,很可能經不起中場的考驗。右方下游二十公尺外有淺灘,他必須將魚兒帶往下游處。又一個不幸,在這當中,岸上有一座巨石阻擋。他在巨石上游側,我在下游側。這時老友又心急地想用相機拍下搏魚過程;第三個不幸,我不會操作他的相機,只好換我接棒搏魚了。

  換手的時機更是危險期,換手的瞬間,兩人交接的力道得要「力求一致」,接棒者在交接的同時,要盡快判斷魚兒的動態,同樣不可正面對抗,同樣也必須立刻清楚那釣竿的彈性模式。

  中場的要領在於,由被動消極抵抗,漸漸轉為主動積極朝目標挺進,目標就是把魚兒牽制在一定範圍內游動,消耗它的體力。注意魚兒的游動方向,它往右,你也往右,一面朝岸邊拉,一面使它改向往左,別急著想要把魚兒提出水面;事實上,此時你也無法把它提出水面。如此反覆,魚兒就會在那個範圍裡繞圈圈,直到它慢慢放棄為求生存所做的努力。

  但你若能在這階段把魚兒帶到淺灘,它所能游動的3D空間大幅縮小,相對的意思就是,你已使它更接近水面了。魚兒被釣者引著走向淺灘時,因為它仍然貼著溪床游動,較不易驚慌。

  有帶手撈網,收場很簡單,讓魚兒游進手撈網就玩完了。沒帶手撈網的話,收場是中場的延伸,漸漸把魚兒帶上淺灘。這時要記住一個重點,超過兩斤的魚兒一旦有半個身子出水面,它的體重就不是溪哥釣竿拉得動了。要用手直接拉釣線,力道控制好,不可硬拉強拉;有時常須放掉釣線,仍以釣竿再纏鬥幾回合。

  這一場稱得上典範的成功,我只是沾光而已;撐得過最危險的前場,中場和收場大多可以順利過關。但我常看到釣友在中場過於心急,或者是太「掉以輕心」而功敗垂成。我自己也常在中場出錯而敗陣。(待續)

推薦到:
  • email
  • Add to favorites
  • RSS
  • Facebook
  • Plurk
  • Twitter
  • Google Bookmarks
  • MySpace
  • del.icio.us
  • StumbleUpon

|

4 個回應 to “7. 釣之搏(上)”

  1. stanley says:

    very sorry!! 我想你是誤會了,如君所言前前場(稱不上前場)太緊急,接手時又未能如你之神技,當場失手;又不是釣大黥魚何來攜手搏魚.我本以為朋友是可以分享快樂,經驗是可互換的,當我在津津樂道時,卻在君中想的是個蠢字,好不容易搏得版面,竟是如此下場.說真的心好痛~好痛!!下次必謹言慎行,三緘吾口.

  2. vincent says:

    To stanley:
      該道歉的是我啦!老人家年紀大又耳背,聽不仔細又沒問明原委,如此亂下斷言,實在該打屁股,當立即認錯改正。找個時間,定親自向閣下賢伉儷負竿請罪。但聽閣下伉儷聯手搏大魚,小的我其實又高興又很羨慕啦。
      話說回來,閣下那62公分的竹爺爺不快快PO上來,搞不好後頭小的我更要胡言亂言,激發閣下雄心壯志一番。

  3. vincent says:

    +1
     交棒換手,在緊急狀況時,接棒者不宜立即全面接手,那很容易失控。通常是先以單手兩三支手指輕輕勾住釣竿手把中段上方,從釣竿的震動,一面感受釣竿受力狀態,一面留意魚的動向,先穩住狀況,再施力收緊。
     完全交接時機,雙方要說好,出個聲,交者全放,接者全收。默契夠的話,這個交棒過程很短,幾秒內就可完成。
     輕裝溪釣搏大魚,可不比重裝備的起重機式釣法,稍有不慎就只好重新綁鉤鉤了。

  4. 竹篙頭 says:

    該說幸運吧!vincent兄三次搏魚,兩次我在場,就外雙溪那次沒有躬逢其盛!兩次中,要說刺激,我會選碧潭渡船頭那次。那條神龍太厲害了!我本來已收好竿子,準備上班去,看到老友揚空竿最少三四次了,那浮標的起落方式,絕對不是等閒的魚兒,所以我留下來,非看個究竟不可。可是看到的究竟,卻是中魚在那一瞬間,滿弓也在那一瞬間,釣組掛掉也同樣在那一瞬間,完完全全的迅雷不及掩耳,好戲在上場的同時散場,太不可思議了。一輩子看中魚就那次最精采,雖然結果是以秒殺收場,心中的激蕩回味都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。

回應此篇文章
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