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1. 釣的趣—手竿操作基本動作
文章作者:vincent
發表時間:2015/09/04 00:24:50
文章分類:非釣莫入
任何技藝——從學木工到學樂器,從製作天價手錶到烘烤平價麵包——基本動作的課程必定被列為首要之務;很值得深思的是,就技巧面而言,無論學什麼技藝,到了最後還是要看基本動作練得夠不夠紮實深入。
打從八、九年前開始寫些有關垂釣的小心得,前前後後林林總總八十多篇,混到如今才想到要談談手竿操作的基本動作,除了一開始並沒為這些拙作訂出寫作計劃,想到什麼就寫什麼,毫無「知所先後」章節順序的個人壞習慣之外,真正原因其實是我個人的手竿操作也沒什麼基本動作可言,談這題目可心虛得很。
經過這幾年認真觀察諸多釣友垂釣,發現到原來釣魚不是只有我在鬼混,混得比我還凶的大有人在;另外,也因為我的外甥女康書頻老師願百忙撥空,參考了書本上若干圖片,無酬幫忙畫插圖,給了我很大的鼓勵,所以才敢壯起膽來聊聊手竿操作的基本動作。
前言說到這裡,先提出一個問題:為何有些釣友會慎重要求,池釣下竿時,母線壓沉,浮標站定後,要使竿先(竿尾)入水20~30公分?
這個問題的解答有點複雜,留待後頭再細說,先從最平常的基本動作——持竿——說起。
短竿(十二尺以下)握竿盡量靠近手把末端,可以發揮釣竿全部的彈性,長竿(十五尺以上)則要看情形,單手持竿的話,手腕距手把末端約10~15公分,除了支點前移減短力矩之外,預留一點握把長度,另一手隨時可以在這裡建立新支點,以對抗大魚。
握竿時要住記掌心向上,食指順著手把前伸托住竿身。掌心向上與掌心向左(右撇子)的持竿,用力方式與用到的肌肉群都不同,掌心向上的持竿姿勢才合乎人體工學。
持竿姿勢又關係到第二項基本動作——揚竿作合。
一般最常坐在行軍椅上垂釣,架竿器插設好,釣竿放上去時,手把末端大約在兩腿膝蓋之間,與膝蓋同高,手臂自然下垂,手肘微彎時正好可握住釣竿手把,手把距離太遠太近,或位置太高太低都會妨礙作合動作。等待魚訊往往要耗些時間,姿勢不理想的話,手臂會僵硬,影響作合力道,常見的毛病就是力道過強,動作幅度過大。
以上述理想的姿勢等待魚訊,作合時只要握竿的手迅速往前伸直提起至與肩等高即可(單純看握竿手掌的位移是往前往上至肩部高度),小臂與手腕不要再加入往上往後的彎起動作,否則,沒中魚的話,整幅釣組必定亂飛亂甩。當然,無論姿勢理想與否,中魚時釣組一定不會亂甩。
中魚後的持竿姿勢,常見的毛病就是握竿的手掌在胸前附近搏魚。理想的姿勢是握竿的手掌在頭部以上,手臂伸直手肘微彎,以肩部的關節為主要動作的軸心,肘部及腕部關節調整釣竿施力方向;釣獲是大物須兩手操竿的話,則另當別論。
第三項基本動作是揮竿投餌,最常見的毛病是釣餌不能投到固定位置,其次是從釣竿到釣餌的整個釣組沒有盡量成為直線。有時因為風吹或水流關係,必須加上前置量的估算,原則上,釣餌落水時,釣竿與釣組成為直線是理想的,因為這也牽涉到接下來要壓沉母線的動作。
最常用的是送投法,看起來很簡單的幾個動作,可是我家太座跟我一起釣過幾次,說破了嘴她還是做不好,釣餌投出去忽左忽右,忽前忽後,還真是「遠近高低各不同」。
送投法的主要觀念如同盪鞦韆,釣餌是盪出去的。預備動作是釣竿平舉,竿尾可稍下垂,另一手捏住配鉛,稍往後用力拉直母線使竿先略彎。
第一個動作,放開捏住的配鉛的同時,手臂伸直往上提起釣竿,注意釣餌移動的曲線路徑,是由下往上盪出去,釣餌移動到曲線的最高點之前,提起的釣竿往下放平,到第四個動作時,整副釣組與釣竿成為直線時,釣餌正好落水。
送投法的動作真的有這麼複雜嗎?不但有,而且實際上是比我描述的還要複雜一些,只不過釣友們多數已使送投法成為本能的自然動作,就如同騎腳踏車的平衡感一樣,你會了就成為本能。
有人以為旋揮法不雅,或不入流,因為它的動作範圍較大,對周遭釣友可能有妨礙。有時候因為配鉛輕,標點距離遠,有時是迎面風或側風影響,必須使用旋揮法才能使釣餌進入定位;旋揮法和送投法兩種方式都是正統的。
當釣座周圍有其他釣友,或是某些障礙物時,不能直接旋揮釣竿,要一手握竿,另一手捏住配鉛往後伸直,釣竿往前揮動的同時放開配鉛,讓整副釣組飛越頭部上方,使釣餌進入釣點。使用旋揮法時,釣餌不能太鬆軟,旋揮法最常用在溪釣毛鉤釣或以吐司為餌時。
第四項基本動作:壓沉母線
釣餌落水後,浮標以下的釣組母線開始下沉,釣竿中段放上架竿器末端的開口,握竿的手稍往後拉,並上抬至眼部高度,竿先(尾)入水約兩尺,一面注意母線是否全部沒入水裡,一面注意浮標的狀況,當浮標翻身站起,並開始下沉時,再將釣竿手把往前推,置放在架竿器的開岔上。
壓沉母線到浮標站定這一整個動作過程,實際上還有另一個重要用意:使浮標以下的母線與水底呈垂直狀況,釣棚深度才能正確。即使我們常在略有水流的釣場垂釣,因水流關係必須使釣餌拖底一點,水面以下的釣組不可能保持垂直狀態,仍然要這麼動作釣棚深度才能抓得較理想。
壓沉浮標到竿先之間的母線並不是絕對的,在水流較急的釣場,把母線壓沉往往會自找麻煩。但是在水靜或水流極緩的場合,把母線壓沉比較理想,第一是不會受風吹或水波影響浮標的魚訊,第二是揚竿作合時較不會使整個釣組亂飛亂甩,第三是作合時因為水阻的作用能使釣線的動作迅速傳遞到釣鉤;所以竿先入水與母線壓沉有連帶關係。
談到這裡就順便說明前面提出的問題:為何竿先要入水20~30公分?竿先入水是為了一個釣友們不易察覺的因素:釣竿的振動波。
在作合揚竿的同時,有一道震波從釣竿手把迅速傳到竿先,使竿先與手把反向動作,竿先會先往下彈,然後再往上彈。
這道震波的速度超乎你想像的快,音速三、五倍以上;釣竿的材質越堅硬,調性越硬,震波的速度越快。這道震波所造成竿先的振幅也超乎你想你的大,比你揚竿那一瞬間手臂的動作幅度還大幾倍。就如同揮動長皮鞭的動作效果,相同的能量從較粗的、質量較大的釣竿手把,傳遞到較細的、質量較小的竿先,竿先的振動幅度與最末端的位移速度都會放大;釣竿越長,調性越軟,振幅越大,反之,釣竿越短,調性越硬,振幅越小。
竿先入水20~30公分可以抑制這道震波造成竿先向下彈動的振幅,並使竿先出水後直接往上彈;說白一點,竿先入水,可使作合時整體的動作(從手臂、釣竿、釣組直到釣鉤),耗時延遲最少。
最後,按例要加上幾句廢話:就算你這些基本動作做得超級漂亮完美,你的釣獲成績也不見得會更佳,基本動作與釣獲成績是兩碼事。良好的基本動作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困擾或妨礙鄰座釣友,也為了減少運動傷害。
十二月 1st, 2015 at 03:11
我滿想看你的"很賤的釣法"的圖解,很好奇
這種釣法能在湖釣中使用嗎
我家附近有個湖叫碧湖
十二月 14th, 2015 at 00:37
回平兄:
見釣法是很單純的釣法,也就是看到釣餌被魚吃進口裡便作合揚竿,因此只適用兩種場合。
第一種是釣餌能浮在水面,我稱為浮水見釣,通常是用吐司,也可用能浮於水的果實,魚吃餌時看得一清二楚。浮水見釣可用助投浮標,但子線須夠長(約60~90公分),浮標離釣餌距離較遠,可降低魚的戒心。
第二種場合是水必須清澈見底,釣點也不能深。餌貼底的釣法,水質不夠清澈看不到水底的餌,當然更看不到魚吃餌了。這種餌貼底的見釣法,釣組如一般池釣,可用一般浮標,也可不用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