牽罟-萬里頂寮之巧遇

文章作者:公子小白
發表時間:2012/09/04 14:37:22
文章分類:記遊傳說

  牽罟是一種近岸拖曳網捕魚方式,拖曳過程完全以人力在海灘岸上拉網,捕魚場所必須在坡度平緩且沒有礁石的砂岸。台灣合乎這種條件的牽罟漁場非常多,其中以宜蘭和澎湖最盛,台灣本島西海岸則台中以北沿岸較常見。

  漁船出海捕魚不但風險高,資金成本也高,不是漁村裡諸多未擁有漁船的居民負擔得起的。三、四十年前,台灣近海的魚源豐富,牽罟是漁村裡很重要的一種捕魚方式。它無須動用到漁船,只要一艘平底舢舨和牽罟的網具,再加上足夠的人力就可進行,而且它不會受到天候太大的影響,不是狂風巨浪的日子都可以牽罟,雖然沒有很大的經濟規模,但對漁村本地居民的生活有相當助益。

  彰化以南的海岸雖全是牽罟條件極佳的砂岸,離我六腳老家最近的東石漁港雖只十公里之近,但因這一帶以養蚵為主,近岸海面佈滿蚵棚,可能不適合牽罟,一直到我成年之前都沒見過,對這種捕魚方式其實我是不甚了了。

  三十多年前,在苗栗通霄、西湖交界的白砂屯,看過一場規模相當大的牽罟,那是拼經濟、拼生活的牽罟,不是休閒玩樂的,六、七組人馬在數公里長的海灘上同時進行,其中的一組有二十來人,只一回合的牽罟,得了約三、四百斤漁獲,從此印象深刻。

  今年八月十一日的例假日近午,奉太座之命,驅車帶她大人家(萬萬不可用老字)去北海岸走走。過了淡水之後,只要是靠海而視野與景色都不錯的地點,沒有一處可以免費趴車悠閒自在地看看風景的,海岸邊的公路旁,儘管只是三五坪的小空地,也全被路邊咖啡「霸」佔據,計次停車,每次大洋一百;曾幾何時,在北海岸駐足欣賞美麗之島的婆娑之洋,也成了使用者付費的祭品。

  幸好我知道萬里頂寮在錢味濃稠的浮浮北海之中尚留幾許人味,路經石門買了幾粒(用粒字,是因為幾種口味混一起,沒有成綰)粽子,能見度不及十公尺的滂沱西北雨中,一路狂奔到頂寮,果然,魚雕地標後方的空地還留著幾個停車的空間,專等我們到達似地,暴雨也及時收剎。

  頂寮位於翡翠灣與核電廠專用消波隄之間,免費停車處下到海濱只幾十公尺腳程,緜延數公里的海灘向左右兩頭伸展開,西眺燭臺嶼,東望野柳岬,視野開闊,海景極佳,但此處風急浪猛,不適合戲浪弄潮,遊客不多,可能因此成了北海唯一不會被亂敲停車費的平價海。


*左邊遠眺燭台嶼 


*右邊遙望野柳岬

  下到海灘,把一塊百斤重的漂流木移個好方位,和太座上了漂流木,坐下來邊啃粽子邊賞海觀浪,喝著比咖啡「霸」更香濃醇厚的礦泉水,飄揚的粽香參著幾絲假想中魯濱遜漂流記的孤寂感與粗獷味,這才是我心目中的休閒。

  嘴巴才剛挖進南部粽的核心要餡,隱約地,身後高灘處似乎有一陣小騷動,某種事情將醞釀完成的氣息蓋過粽子香氣。忽然感應到有什麼事要發生,我掉頭一看,哇!好戲已經上場了。

  丟下手裡才吃三分之一的南部粽,把我的寶貝相機從背包中挖出來,五六步併成兩三步,追到適當動線,把這一場我個人三十多年未見的牽罟速記下來。


*受到八月初颱風的影響,舢舨停在離潮線較遠的高灘地,十多條彪形大漢先把在高灘上的舢舨推下灘頭。


*這一段路空身走說長不長,總共不到一百公尺,推著千斤重的舢舨走就說短不短了,幸好這一趟路是下坡;這時我就想,回頭上坡時會是什麼情景?


*舢舨就定位,開始整理罟(網)具,將罟具理好置放舢舨上。


*罟分成三部份,主網、網袋和罟索,網上有浮子,網腳有沉子,可使網具張開而網腳貼底。這張罟的主網約百公尺長,左右兩端的罟索各約百公尺長。


*準備下海了,用力推吧!


*再加把勁,舢舨浮上水面,推起來輕鬆多了。


*順利下海出航


*灘頭浪較高,從岸上看過去有點驚險,別擔心,舢舨上都是經過大風大浪的人。


*一邊向前進,一邊在船後放出右罟索,岸上已有人拉住右罟索的末端。三支長槳,左後那支做為櫓,兼具舵的功能,操控行進方向。


*船行距岸約百公尺後,左轉繞一圈,再回左邊岸,將左罟索丟上岸,主網在海中形成ㄇ字形。


*右線就定位,十二個人。


*右線開動了…不是拔河,是拔海。


*左線就定位,十六人。


*左線也開動了


*聽說牽者就有份,人手越來越多了…


*主網近岸時,左右兩邊人馬漸漸向中央靠攏會合。


*人數上升到史上新高,拍照與袖手旁觀的閒雜份子除外,牽罟人手超過六十。


*主網已上岸將盡,看到主網正中網袋上方的浮子了。


*網袋即將上岸了,眾人期待漁獲可滿載而歸,興奮得不得了。


*網袋上岸了,情況似乎不太樂觀,但岸上眾多牽罟者仍大喊大叫,丟下手裡的罟索,爭先恐後靠上來,戴鴨舌帽的(可能是船主吧)大叫:「別急別急,會給你們看魚…」


*看到網袋內的魚了…本場牽罟總漁獲量總計:尺長的水針三匹,兩三寸長的不知名小魚二十數匹。六十多人奮鬥個把鐘頭,平均每人可得十公分長的小魚半匹;我在坪林隨便釣釣都超過這樣的漁獲。這是最典型的「志在參加,不在得獎」。

  在通霄白砂屯見識到的那場職業級牽罟,主網的長度在兩百公尺以上,他們不是以手拉罟索,而是每個人在腰部綁一條比罟索細的短繩,將繩子纏在罟索上,再用全身的力量拉動罟索,走到底後,鬆開纏在罟索上的繩子,回頭再到最近潮線之處反覆前述的動作。

  台灣近海的漁源枯竭,牽罟可能已「進化」(或退化?)為休閒性質的活動,聽說宜蘭和澎湖仍時有所見(也許多半是休閒活動),在台灣西海岸只能靠運氣才看得到了。

 

推薦到:
  • email
  • Add to favorites
  • RSS
  • Facebook
  • Plurk
  • Twitter
  • Google Bookmarks
  • MySpace
  • del.icio.us
  • StumbleUpon

|

回應此篇文章
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