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港鄉板頭村的彩陶世界(二)
文章作者:公子小白
發表時間:2010/07/19 14:05:41
文章分類:記遊傳說
板頭村的景觀裝置沿古老的糖廠鐵路走,從東南端的火車站起,到西北側的北港溪隄岸,全長約一點五公里,景觀裝置分佈於四個區塊,第一塊在板頭厝火車站一帶,第二塊是製作陶瓷的公司--板陶窯,沿著鐵道往西北走一小段路,進入第三塊漫畫區,再往西北約五百公尺,第四塊在北港溪隄岸邊復興鐵橋一帶。
板頭厝火車站是北港溪舊河道所在,現已看不到舊河道遺跡,倒是有些吃吃喝喝的小店,所謂的舊河道,只剩木板上的三個大字,現今河道距此以北一公里處,顯然早年的北港溪常常改道。
車站仍有長長的月台,可供遊客們歇歇腳,月台上展示幾幅版畫師黃水水先生的作品,黃水水先生的工作室應是在舊河道後方。附近鐵道旁的樹蔭下有幾張別緻的馬賽克石椅,設計很用心,雖然具有實用性,但它們是給遊客觀賞用的,你坐上去,別人就只能觀賞你。
板陶窯區塊當然以那家板陶窯公司為主,入場要買門票,是跟農村不太搭調的商業區。不過,和以前平溪十分寮瀑布佔地為王的業者比起來,板陶窯算是正派經營的,你若不想花錢進門去看好東西,它在大門外的馬路旁也擺了些交趾燒給你聞聞香,可能是沒燒好的,或是不小心打破的,放進大大的鐵絲籠裡,矗立在馬路邊,很像什麼部落的圖騰裝置,別具一格。
中國的廉價石雕大量進口之前,台灣的廟宇多數以交趾燒為主要裝飾。交趾是古時的地區名稱,狹義的交趾約是今之越南北部,廣義的交趾則泛指嶺南廣東、廣西以至越北這一大片區域。這一帶的陶器製作歷史悠久,遠可溯至漢、唐之前。
日治時代,日本政府在台灣民俗文化和工藝方面下過功夫,台灣交趾燒因當局用心提倡而大放異彩,嘉義民雄的葉王號稱嘉義交趾燒的開基祖,是當時嘉義交趾燒的代表性人物。新港與民雄相鄰,兩者應有其相關淵源。
板頭村距我老家只十五分鐘車程,今年六月到七月之間,我去了四趟,而且特地選例假日去,除了對遊客人數做粗略估算之外,一方面也觀察遊客與這些景觀裝置的互動情況,以及這些裝置對農村的新生有何影響。
沒有長期深入農村各層面,沒有貼切生活在其中,遊客們得到的也僅是一時性的走馬看花。雲嘉南平原自然景觀單調,只能在人文景觀上多著筆墨,但這些人文景觀對農村的傳統產業並無直接的助益,換句話說,垂危的農村無法靠只想「玩」的遊客打幾針點滴,而立刻變成無敵鐵金剛。板頭村在所謂「創新農村社區人文發展計劃」中,成績極佳,希望這個好成績,不是只拿來做宣傳看板而已。
「相信有一天,火車ㄟ轉來」,不知那火車載得動幾多愁?
這個裝置在十字路口,很好認的地標。
情人座
博愛座
順口溜加上附簡譜的「若是火車轉來時」歌詞。
火車站裡有模型小火車,窗玻璃上留下我老人家的英姿。
舊河道的飲食攤,古風尚存。
火車還沒轉來,有勞雙腳多費力了。
板陶窯大門。
很像某部落的圖騰。